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2018年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计划
2018年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主要围绕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开展工作,进一步完善体系总体构架,推广专业认证,开展优质课程认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促进学生发展,以便达到良好的体系运行效果。
(一)完善“一个方案”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是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直接影响诊改工作的质量。因此,2018年应结合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和第一次党代会确立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坚持质量是办学发展的第一源动力,进一步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方案,树立全局意识,全方位谋划,着力抓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搭建适合我校发展实际的五纵五横质量诊改框架,建立PACD循环。
(二)用好“两个平台”
打通状态数据平台和教学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对接,作即时监控、预警和阶段评价,由此诊断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
(三)试点“三个专项诊改”
一是试点专业专项诊改。引进行业企业和第三方参与专业质量诊改,选择2个一流校建设的工科专业试点制定专业标准,尝试专业诊改,开展工程认证,在此基础上修改标准,并推广到4个重点工科专业。
二是试点财务预算执行专项诊改。鉴于学校财务预算与执行率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部分项目经费充足没法使用,需要上交财政,而部分常规项目经费早早用光的现象,开展专项诊改,尽量使预算与执行相互协调。
三是试点学生工作专项诊改。鉴于麦可思学生成长评价报告和毕业生中期质量报告显示,学生工作存在上下不通气的现象,开展学生工作专项诊改,设计评价指标,提高学生工作质量。
(四)促成“四个结合”
一是视频监控与随堂听课相结合。对于理论教学,学校资源能保证视频监控全覆盖,质量诊改人员可以根据教师上课的时间,通过远程网络监控其教学过程,对那些表现较为突出和较差的教师再进行随堂听课;对于实践教学,采取随堂观摩的办法。
二是外部诊断与内部改进相结合。通过对第三方评价报告的分析、走访用人单位、调查学生家长等方式,得出外部诊断结论,由此责成有关部门或人员制定改进措施或方案,责成相关人员进行改进,检查改进的效果,实现外诊内改。
三是典型项目诊改与一般项目诊改相结合。在开展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的过程中,既要抽选一些公认的优质项目(重点专业、品牌专业、精品课程、优质课程、优秀教师、黄牌专业、绿牌专业等)进行诊改,也要抽选一些一般项目(非重点专业、一般课程、)开展诊改。
四是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在利用平台数据给出图形、图表之后,用文字语言作定性描述,给出诊断结果后提出改进措施,形成内涵丰富、直观性强的诊断与改进总结报告。
(五)制定“五个标准”,尝试“五个探索”
一是制定课程建设标准,探索课程建设改革。制定课程建设标准,遴选5门课程开展课程建设改革探索,对达到标准要求的课程建设给予经费资助,在此基础上修改标准并推广到10门课程的建设。
二是制定课程考核及认证标准,探索课程认证。首先制定优质课认证标准,并在全校范围内选择5门课程尝试进行优质课认证,对达到优质课建设标准的课程,资助适当的建设经费,并对其课程教学课时数增加适当的系数。在此基础上,修改课程考核认证标准,推广到10门课程的认证。
三是制定学生发展质量标准,探索学生质量分析。制定学生发展质量标准,在全校范围内遴选2个院系开展学生质量评价,对达到建设标准的院系在绩效考评中增加一定系数,然后修改学生质量标准,并推广到4个院系。
四是制定教师发展质量标准,探索教师发展质量评价。制定教师发展质量标准,遴选5个青年教师,针对这几个教师开展发展质量评价工作,对达到标准要求的教师在职称评定上给予优惠条件,然后修改标准,并推广到10位教师。
五是制定岗位聘任质量标准,探索转岗教师规范。制定岗位聘任质量标准,鼓励一些行政教辅部门的工作人员转岗教师岗位,减轻专任教师压力,运行一段时间后完善教师岗位聘任质量标准。
表1 2018年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具体工作计划
诊断项目
|
诊断要素
|
诊断点
|
工作内容
|
备注
|
1
体系
总体构架
|
1.1
质量保证理念
|
质量目标与定位
|
1.明确质量诊断目标与定位;
2.分解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任务;
3.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诊断与改进;
4.监控人才培养目标是否符合经济发展要求;
5.实施管理水平提升战略。
|
|
质量保证规划
|
1.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2.建立内部质量保证评价体系。
|
|
质量文化建设
|
1.通过质量诊改研讨形成质量文化;
2.全员参与质量保证;
3.设计持续改进的质量制度。
|
|
1.2
组织架构
|
质量保证机构与分工
|
1.成立学校质量保证机构,确定诊改工作职责;
2.成立二级院系(部)质量保证机构并确定工作职责;
3.建立专业(教研室)质量保证机制;
4.建立学生质量保证机制;
5.运行检验学校质量保证机构的岗位设置合理性;
6.完善质量保证机构工作职责;
7.建立管理服务部门质量诊改工作机制。
|
|
质量保证队伍
|
1.制定质量保证队伍考核制度;
2.制定质量保证评价体系;
3.注重质量保证队伍的提升。
|
|
1.3
制度构架
|
质量保证制度
|
1.完善建立学校层面质量诊改制度;
2.完善建立二级院系(部)层面质量诊改制度;
3.完善建立专业(教研室)质量诊改制度;
4.完善建立学生层面质量诊改制度;
5.完善内部质量诊改制度;
6.初步建立质量文化建设工作诊改制度;
7.初步建立管理服务质量诊改制度;
8.初步建立社会服务质量诊改制度。
|
|
执行与改进
|
1.各部门撰写质量诊改年度总结;
2.各专业(教研室)撰写质量诊改总结;
3.发布学校质量诊改年度报告。
|
|
1.4
信息系统
|
信息采集与管理
|
1.完善数据平台数据采集与管理制度;
2.利用平台数据进行诊改。
|
|
信息应用
|
1.利用平台数据对教务处、招生就业处、人事处、各部门状态数据进行分析评价;
2.利用教学管理平台实施教学质量诊改,编制教学质量诊改年度报告。
|
|
2
专业质量保证
|
2.1
专业建设规划
|
规划制定与实施
|
1. 完善学校学术(教学)委员会章程、制度、机构;
2. 完善专业(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机制;
3.完善专业建设规划,监控专业规划实施情况;
4.试点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5.分析专业规划实施情况;
6.优化专业设置;
7.建立专业诊改体系;
8.推进专业资源库建设。
|
|
目标与标准
|
1.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初步建立专业标准体系。
|
|
条件保障
|
1.修订专业建设经费、师资、实训等管理规范;
2.专业建设财务支出情况统计;
3.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办法。
|
|
2.2
专业诊改
|
诊改制度与运行
|
1.制定专业(教研室)质量诊改制度;
2.引入行业企业参与专业诊改;
3.编制专业诊改制度,撰写专业诊改情况总结;
4.开展试点专业认证。
|
|
诊改效果
|
1.各部门质量诊改总结报告;
2.专业建设成效分析。
|
|
外部诊断(评估)结论应用
|
1.外部参与诊断结果对内部诊断的影响;
2.试点外部专业诊改并作出评价。
|
|
3
课程建设质量保证
|
3.1
课程建设规划
|
课程建设规划
|
1.分析实践课程建设规划的可操作性;
2.完善课程建设质量保证体系;
3.建设1-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4.编写校本教材5-8本,申报1-2本“十三五”规划教材。
|
|
目标与标准
|
1.完善课程标准;
2.分析课程建设规划目标达成度。
|
|
3.2
课程诊改
|
诊改制度实施与效果
|
1.完善课程建设制度;
2.开展课程认证;
3.二级院系(部)实施课程建设质量诊改情况分析;
4.建立课程建设评价体系;
5.实施课程建设评价。
|
|
4
师资质量保证
|
4.1
师资建设规划
|
规划制定
|
1.完善院系(部)制定师资建设规划;
2.完善师资队伍质量保证体系;
|
|
实施保障
|
1.完善师资建设经费保障措施;
2.完善师资建设管理办法。
|
|
4.2
师资建设诊改
|
诊改制度
|
1.完善专兼职教师聘用办法;
2.完善专业带头人、学术骨干聘用标准。3.开展师资队伍建设成效诊改;
4.建立师资队伍质量保证机制。
|
|
实施效果
|
1.诊断教师队伍结构、数量改善情况;
2.撰写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诊改总结;
3.诊断师资队伍水平、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情况;
4.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
5.撰写二级院系(部)教师队伍年度总结。
|
|
5
学生发展保证
|
5.1
育人体系
|
育人规划
|
1.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标准;
2.完善学生素质教育方案;
3.完善学生发展质量保证体系;
4.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5.修订人才培养目标;
6.实施分类培养与分层教学。
|
|
诊改制度
|
对育人部门工作进行监控与诊断。
|
|
实施与效果
|
1.形成育人工作常态化诊改机制;
2.分析育人目标达成度;
3.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学习积极性进行对比分析。
|
|
5.2
成长环境
|
安全与生活保障
|
1.完善管理服务部门质量保证制度;
2.形成常态化安全与生活质量保证机制;
3.完善学校安全设施;
4.优化学生生活环境;
5.撰写管理服务部门质量诊改总结。
|
|
特殊学生群体服务与资助
|
1.完善特殊学生生活保障机制;
2.健全心理健康运行管理机;3.修订特殊困难学生设施、资金、文化保证机制;
4.修订特殊学生生活保障制度。
|
|
6
体系运行效果
|
6.1
外部环境改进
|
政策环境
|
1.拓展社会资源引入、共享渠道;
2.分析办学条件的改善情况;
3.完善职教集团关于共享资源的制度与方案;
4.完善学校吸引社会力量办学的规定;
5.修订校园环境建设方案并建立诊改机制。
|
|
资源环境
|
完善资源环境、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诊改。
|
|
合作发展环境
|
1. 撰写校企合作年度总结;
2. 开展诊改工作对合作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
|
6.2
质量事故监控
|
管控制度
|
1. 完善质量管控制度;
2.完善质量事故分类、分等认定办法;
3.完善质量事故管控机制;
4. 健全院系(部)质量事故投诉机构;
5.完善二级院系(部)教学质量事故投诉机制。
|
|
发生率及影响
|
1.评价群体性事故的处理能力;
2.分析质量诊改情况,建立质量评价体系。
|
|
预警机制
|
1.完善过程信息监测分析机制;
2.完善质量事故预警机制;
3.健全各种质量事故应急预案;
4.健全安全事故诊改机制。
|
|
6.3
质量保证效果
|
规划体系建设及效果
|
1.制定质量保证建设规划;
2.分析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效果;
3.分析评价质量保证体系目标达成度;
4.分析人才培养与专业规划实施效果;
5.分析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施效果。
|
|
标准体系建设及效果
|
1.完善师资、学生发展质量标准及撰写专业诊改报告;
2.制定专业、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及撰写诊改报告。
|
|
诊改机制建设及效果
|
撰写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年度报告。
|
|
6.4
体系特色与创新
|
学校质量保证体系特色
|
1.利用教学管理平台,继续实施教学质量自我诊断;
2.继续开展质量保证体系监测评价、在校生培养全程跟踪评价、毕业生中期职业发展评价,撰写相关报告。
|
|